Recherche avancée

卢森堡大公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 > 卢森堡大公国 > 历史 >

历史

历史

卢森堡的建立

卢森堡这一名称首次出现在963年西格弗里德伯爵和特雷尔圣马科西敏修道院的一次贸易活动中。西格弗里德购买了一块岩石,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城堡。环绕城堡,一座城市逐渐发展,并形成了一个国家……于是,人们将西格弗里德视为卢森堡的创始人。直至1354年,卢森堡都是一个隶属于德国,又相对独立的领地。此后,卢森堡失去了伯爵领地的地位,提升为公国地位,与此同时,又获得了切尼伯爵领地。自十四世纪,卢森堡开始发展成为真正的公国。

从勃艮第公爵到尼德兰

卢森堡伯爵王朝于1437年灭亡,统治权落入西班牙哈普斯堡王朝。1443年勃艮第公爵“好人菲利普”开始统治卢森堡。这对卢森堡的命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与勃艮第领地合并、进而并入尼德兰后,卢森堡成为了法兰西王国和德意志帝国的中间人。

好人菲利普的儿子,勇敢者查理的去世意味着勃艮第时代的结束。1715年,北部领地纷纷投入奥地利哈普斯堡王朝。他们建立了联盟,称作尼德兰。及至1839年,卢森堡一直隶属于尼德兰(现荷兰)。

1795年,卢森堡并入法兰西共和国,被命名为森林省。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,当沃班(Vauban)加固卢森堡城的时候,卢森堡就已经被法国占领了。

卢森堡成为独立国家

1815年,维也纳议会将卢森堡公国提升为大公国。从理论上讲,卢森堡获得了独立地位,但由于个人原因,卢森堡和尼德兰仍然无法分割。人们承认他们分属两个国家,但是他们的统治者却是同一个人:拿骚-奥瑞治家族的威廉一世,既是尼德兰国王,又是卢森堡大公。

1839年签署的《伦敦条约》标志着卢森堡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性开端。该条约将卢森堡一分为二:讲法语的一半给了比利时,而讲德语的另一半则留下组成了大公国。从那时起,尤其是随着1859年第一支国歌的诞生,卢森堡的国家身份才真正确立。

然而,卢森堡意识到不能自给自足,所以威廉二世在1842年与德国建立了关税联盟,即关税同盟。

二战前大公国的发展历程

这段时期,卢森堡经济迅猛发展,发现了矿藏,建设了铁路进行煤炭运输(卢森堡与洛林地区构成了大煤田)。国家对劳动力的不断需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移民。

1890年,拿骚-奥瑞治家族的最后一位男性后裔去世,卢森堡和尼德兰之间的个人联系也随之终结。王位传给了拿骚-魏尔堡家族,他是拿骚家族的唯一男性后裔。此时,卢森堡终于有了自己的王朝,阿道夫大公成为卢森堡的第一位国家代表。

1914年,德国试图吞并卢森堡失败。德国这一行为旨在挑战卢森堡1867年以来一直奉行的中立政策,促使卢森堡独立自主、脱离关税同盟。于是,大公国在1921年与比利时建立经济联盟,即比利时-卢森堡经济同盟(BLEU)。后来, 同盟将比利时法郎作为同盟货币,卢森堡法郎则限量发行。

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

战后经济萧条期过后,便是一段经济繁荣期。但是,从1929年起,卢森堡就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。总体而言,在钢铁领域,卢森堡对法国来说,是其铁矿石供应商,而对德国来讲,又是其钢铁产品市场。

二战和欧盟内部重建

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卢森堡被德国占领,被迫实行德国化。更残酷的是,卢森堡2%的人口在二战期间失去了生命(法国为1.5%)。这一创伤导致人们强烈希望进行重建。经济对外开放成为大公国的当务之急。由于需要融入更大的市场,卢森堡摒弃了中立政策,1945年成为联合国组织的创始国之一,1949年加入北约。比利时-卢森堡经济同盟在德国占领时终止,解放后得以恢复。1951年,卢森堡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(ECSC),因为钢铁工业占其工业产值的75%。1957年,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(EEC)。欧洲煤钢共同体成为新时期发展的基石,而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员则标志着卢森堡经济发展的开端。

作为欧洲煤钢共同体的第一个工作地点,卢森堡市成为欧盟三个总部所在城市之一,另外两个为斯特拉斯堡和布鲁塞尔。大型金融中心的诞生,以及卢森堡与欧盟的深入融合,使得卢森堡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的大都市之一。同时,卢森堡的金融中心也使其得以渡过1974—1975年的钢铁危机。

如今,卢森堡活跃在国际舞台上,扮演着非常积极的角色,尤其在发展合作领域。卢森堡外国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3,0%。卢森堡也被视为欧洲的缩影,对外开放的典范。而且,因为国土面积不大,卢森堡在“人类尺度”上一直保持着当之无愧的和平形象。